雨后通常会有三种味道。第一种,“清洁”味,特别是一场暴雨过后,这是臭氧所长生。臭氧本身有刺激性气味,散发着强烈的味道,通常认为和氯味道相近。
有些人会在暴雨来临前嗅到臭氧的气味。在雷雨到来前,闪电会将周围的氮分子和氧分子剥离出来。这会产生小规模的臭氧,然后它们被风带到了地面上。大气层中的紫外线也会将氧气分解,自由的氧原子有时会和氧分子结合,形成臭氧。
雨后
必须要指出的是,我们再说臭氧有刺激性气味并不是夸张;只要浓度达到10PPB(亿分之一),一般人就能闻到臭氧独特的气味。
虽然它(有时候)有着舒服而干净的气味,纯臭氧是很危险的,而且浓度稍微高一点,它就能把你的肺给废了。幸运的是,雷暴前后臭氧的浓度基本不会给你造成持续性的影响。
雨后
回头来说雨后的气味,第二种是重重的泥土味,特别是久旱逢甘露和瓢泼大雨之后。这种气味是由泥土中的细菌产生。
一些微生物,特别是链霉菌,会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产生孢子。干旱时间越长,孢子就越多。而这种味道却并不是孢子本身产生的,而是在孢子生成的过程中所释放的化学物质,名为“土臭素”。
雨后
和臭氧一样有着刺激性气味,浓度达到5PPT(万亿分之五)时就能嗅到,这就是为什么森林里气味如此之重。
雨后第三种味道来源于不同植物分泌的油。这些油积累着,直到下雨天,油中的一些化学物质(和土臭素一起)释放到空气中,形成熟悉而令人愉悦的香气。
到底是油里的哪些物质造成了“雨后气息”,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。其中一种是2-甲氧基-3-异丙基吡嗪,该物质20世纪70年代由Nancy Gerber分离出来出,有着非常“雨后”的味道。Nancy的研究是建立在60年代澳大利亚化学家Isabel Bear和R.G Thomas的研究之上。
雨后
1864年,Bear和Thomas着手研究干燥泥土所产生的独特的雨后气息,并从土中提炼、分析了油性物质。最后,他们发现一种“黄色的油性物质”,闻起来有点雨后的味道。有趣的是,Bear和Thomas提出了“潮土油”(petrichor,久旱逢甘霖的泥土味),只是因为他们必须得找个词儿来描述它。这个词源于希腊语“petros”,意味着“石头”和“溢浆”,也是希腊神话中神所流出的金色血液。
经过测试发现,这种油性物质会阻碍部分植物的生长,借此研究者推测该物质的目的是阻止植物在不理想、过于干旱的土地上播种。